标准很“骨感”、实际排放很“丰满” 车辆排放监管该怎么办?
原创:能源基金会 作者:何卉 丁焰
导 读
有效监管的关键在于技术管理和惩罚手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技术管理:紧盯实际道路排放 惩罚:立法严,执法更要严,罚到车企不敢犯错!
历史上,各主要汽车市场的管理思路都非常类似,一般来说如下:
在车辆设计阶段,要保证车型原型(prototype)的排放控制能达标。
在车辆制造阶段,要保证设计过关的原型车量产后依然不走样。为保证量产车与原型车的排放控制尽量接近,很多国家会在生产线上抽车检查或试验,即“生产一致性检查”。
在车辆投放市场后的使用阶段,要保证车辆在使用寿命内都达标。监管机构会要求企业将其生产的、积累了一定里程的车从消费者手中招募回实验室,按照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跟踪测试。这一般称作“在用监管”或“在用符合性监管”。在美国,企业自己测完之后,监管机构还会进行在用车抽测。
大规模在用车辆高排放筛查:针对在用车辆的普查制度,让大量用户手里的在用车尤其是车龄较长的在用车进行一项时间较短、判定较粗略的排放测试。这个测试通常和车辆的定期安全性测试绑定一起,在美国叫I/M,在我国叫年检。这种测试通常能够比较有效地检测出排放处理系统完全损坏、被拆除、或者高龄车辆保养太差等问题,但对于超标幅度不大的车辆,就无能为力了。这也就意味着你的车即使过了年检也不一定排放合规,只不过它不是一辆超高排放车而已!